馆内动态/详情
明天是正月十五,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正月是旧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这天夜晚,各处张灯结彩,所有活动都围绕“灯”来进行,因此也叫灯节。
作为一种特定节日,元宵节起源于汉,成型于隋,由唐至清不断盛大,逐渐形成了以“灯”为核心的节庆风俗。
蜀地
古人怎么闹元宵?一起看看这套传承千百年的“古代元宵过节指南”——
元宵节是中国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深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以前。“正月十五”象征着冬天过去、春天来到的一天,这一天,农民先会向苍天祭月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战国时期用于祭祀的礼器
从左至右依次为:兽足铜敦、云雷纹兽足铜鼎、云雷纹铜簋 战国
广都博物馆藏
到了西汉时期,正月十五的日子已受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参加祭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而后,西汉《太初历》将正月十五列为重大节日,到汉文帝时期,而被正式命名为“元宵节”。
时间来到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命令正月十五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示礼佛。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民间盛行正月十五点灯祭祀、求福的礼仪活动
,全国人民喜提假期,走上街头,祭祀祈福庆团圆,
清道光《忠州直隶州志》曾记载了这一盛况:“望日……又为上元……入夜燃灯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而元宵假期也从汉朝的一天,宋朝的五天,一度延长至明朝的十天大长假。
△ 明朝中晚期元宵佳节的盛况
《上元灯彩图》(局部)明 佚名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无论日常还是节庆,从宫廷到民间,古人在元宵节所用的灯品样式繁多,各色人物、百花鸟兽、鱼虫走马不一而足,而鳌山灯则是古时元宵灯节上的特定景观。
“鳌山者,聚灯为棚耳”,有的鳌山灯可高十余层,灯如星布,蔚为壮观。
△ 古画里的鳌山灯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明 佚名 绢本设色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在屋子里放一些灯笼、烛台或蜡烛,来照亮整个房间,寓意着来年灯火长明,红红火火。
△东汉绳纹四层灰陶灯台 广都博物馆藏
唐·李延寿《北史》曾记述:“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戏。”隋唐时期,纷繁绮丽的灯彩,构成了灯节的氛围基调,而观灯赏景之余,人们更是载歌载舞、笑闹游玩到更深四鼓,开启了全国狂欢模式。
《隋书·柳彧传》记载:“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由此可见,元宵节还增加了乐舞、杂技等各种街头表演,简直太会玩儿了。
△左为
东汉舞蹈灰陶俑,右为汉灰陶俳优俑 广都博物馆藏
唐朝开始,民间开始盛行“烧火龙”活动,成为正月十五日的固定节目,流传至今。
清光绪《叙州府志》:“龙灯所至,悉以铁屑合火药实竹筒中燃之,铁花灿烂,光焰飞腾……”
在蜀地,龙灯一般在正月初九出灯,十五日收龙,收龙日最为热闹。
元宵节的夜晚,人们会点燃火龙身上的烟花和火药,火龙在火光和烟花的映照下舞动,流光溢彩,分外动人。
△
乾隆款绿地粉彩缠枝莲开光婴戏图双耳扁瓶(局部)清
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烧火龙”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然在双流黄龙溪古镇上演。
过年期间,观看“烧火龙”也成为双流人民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黄龙溪火龙灯舞
时间线被拉回宋朝,在这个朝代,
元宵节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
,不仅元宵燃灯比唐朝更盛,而且汴京城内一度“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硬是把这个节日过成了“情人节”。
△《元宵同乐图轴》(局部)清
管希宁
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宋朝有微博,那么“相亲”这个话题绝对会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受封建社会的礼教影响,古代年轻女子平日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元宵节这天,她们得以走出深闺大院,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画上最满意的妆容,手提精美的花灯,加入到元宵节庆活动中。
△清·佚名 《升平乐事图册》(局部)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逢此良机,未婚男女也得以借着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对象,现场“相亲”。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所描绘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应了这幅盛景——
这样看来,说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一点都不为过。
△画珐琅嵌玻璃大吉葫芦式挂灯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蜀地自古就有元宵节“四偷”的习俗,
“一偷汤圆二偷青, 三偷檐灯四偷红。”
其中,“偷青”是为了强身,其余“三偷”皆为求子。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局部) 清 乾隆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所谓“偷青”,就是去别人的蔬菜园里摘取少许的青菜。元宵节月色朦胧之际,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悄悄潜入别人家的菜园里扯一根蒜苗或者掐摘豆尖,又或者拔上几棵大青菜,然后再趁着月色潜回家和家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偷到菜,寓意财;偷到葱,寓意聪明;偷到蒜,寓意好打算。
△《偷桃图》册页
明 文伯仁 台北故宫博物藏
据说,吃了偷来的菜,不仅可以祛病健身,还可沾好运气,被“偷青”的人家也不会懊恼,反而会因为被“偷菜”而高兴。被人偷了菜,代表自己家的菜长得好,来年一定会喜迎丰收,诸事顺利。
《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南北朝以来,四川民间便有了元宵节迎祭紫姑之俗,唐、宋两代盛行,至清不衰。
相传紫姑曾为人妾,因被大老婆所妒,逐出家门,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亡于厕间,后由天帝命为“司厕之神”,能占卜众事。
△《迎紫姑神》清 版画
古时,每到元宵佳节,家中妇女们便会早早起来,用稻草扎制成真人大小的紫姑像,再用纸画出眉毛、眼睛、嘴,随后把扎绘好的紫姑恭敬地立放在猪圈、厕所旁边设供。待到入夜时来,妇女们会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
△《红楼梦》有细节提到芳官和一众年轻丫头们拜紫姑
《红楼梦》清 孙温 绘本
数千年来,蜀地的桑蚕业十分发达,尤其是古蜀先民在广都大地种桑养蚕,到南方丝绸之路开通,双流自古都是川中种桑养蚕的主要基地和交易市场。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联珠对龙纹绫”,其背后其背后“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八月官主簿,史渝”的文字记载正是唐代双流地区织锦业兴盛的见证。
△
联珠对龙纹绫 广都博物馆藏
对于养蚕人家来说,老鼠是天敌,眼看蚕快结蚕茧,却被老鼠吃掉,蚕农因此痛心不已。元宵节逐鼠的习俗,正是由此而来。但是在农耕时代,古人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所以会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煮锅稀饭喂老鼠,有的还会在上面盖一层肉,希望老鼠吃饱后,不要再来吃蚕,祈求来年蚕结成大蚕茧。
△ 猫戏图 木版年画
除了喂老鼠,家家户户还会购买一些简州(今简阳)的年画,无非都是同一张面孔——波斯猫,猫的眼睛一只棕色一只蓝色,在昏暗灯光下显得“炯炯有神”,人们寄希望于猫神能赶走老鼠,这和农家过年贴门神是一个道理。
△ 一户富贵人家在元宵节元宵猜谜
《纳吉》清 杨柳青
木版年画 中国美术馆藏
千年以来,元宵节习俗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庆典活动。如今元宵佳节,人们在“百艺闹春”大庙会赏花灯,在黄龙溪看“火龙灯舞”,吃元宵,猜灯谜……
各式的庆典活动也成为传承文化基因的方式,成为双流人的春节精神文化“大餐”。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