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动态/详情

大藏广都 | 12件文物,讲述“何以双流”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千多年前,李白用短短数字写尽了蜀国的神秘。这里是曾经的“都广之野”,“灵寿实华,草木所聚”,这里是古蜀文明的起源地,流传着神秘瑰丽的东方传说,这里,是中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部分……

如今,我们站在双流的土地上,从广都博物馆回望过去,一眼便可以望见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4500年文化史,2300年建县史。

那一件件被时间抚摸过的文物,承载着凝固的历史,也散发着流动的神韵,向世人叙说着“何以双流”。

这组从王家堰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看似只是几块不起眼的小石块

但是却揭开了双流历史的第一篇章

早在十万年前,双流的先民便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他们裁石为器,狩猎采集,迅速开枝散叶

生息繁衍于这片青翠遍野的沃土

文明的曙光,开始照亮远古人类的足迹

质朴无华的石斧

散发着古人类智慧的光芒

透过石斧的棱角,我们看到

双流先民学会了磨制石器,学会了种植耕作

聚落而居,在此地褴褛经营数千年

石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种工具

如同文明破晓前的那一抹霞光

劈开了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更是劈开了中华文明的大门

这是一粒来自商周的种子

隐藏着商周时期双流人的食谱

《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这些珍贵的碳化植物种子

是商周时期双流地区农业的缩影

证实了四千多年前

先民已经开始种植、食用与储存稻谷

稳定而充沛的食物来源支撑起了庞大的人口

双流成为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区域

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文明兴盛打下了基础

这件高柄豆,由圈足、豆柄、豆盘组成

其柱状形的豆柄为三星堆文化时期典形特征

伴随了人类社会那段“席地而坐”的古蜀历史

高柄豆上部呈盘状,用以盛物

下端的柄拉长,避免人们弯下腰去取食物

古蜀人将盛满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

四川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因源远流长

这件泛着深绿铜锈的战国铜虎纹柳叶形剑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而神采依旧

虎纹的造型代表了巴蜀先民的图腾崇拜

它吸纳了中原王朝先进的铸铜工艺

又与古蜀文化相融合

独特的器形和纹饰诉说着

古蜀青铜文化独树一帜的魅力

公元前127年,西汉王朝在蜀郡设广都县

拉开了双流城市化的序幕

而汉阙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示出了汉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

而作为汉代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

这块双流出土的汉双阙画像砖

仿佛在讲述着“汉开天下”的历史

我们看向其中,以汉阙,观千年

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繁荣时期

繁荣的城市经济与手工艺的蓬勃发展

也使广都人民开始用陶塑艺术记录文化氛围

这件东汉舞蹈灰陶俑刻画细腻

似与戚夫人翘袖折腰之舞相似

一颦一笑,一舞一袖

带着我们去感受那个光耀千古,赫赫武功,文治亦足的大汉盛世荣光

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厚葬风气极盛的朝代

多样性的汉代墓葬形式与结构

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按照汉代随葬制度的要求

王公大臣的墓前可以放置石马、石虎与石羊

而这件东汉石羊四足卧地,神态肃穆

不仅是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象征

更是代表着古人对黄泉世界安宁吉祥的企盼

鼓是礼乐文明的物质承载者

贯穿从聚落、邦国到国家的演化过程

在中国礼制文明形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件五代十国的脚鼓俑造型非常奇特

一只脚支撑着整个鼓

虽然具体的用途还未知晓

但目光所至,似乎耳边也响起了

那声来自于远古的回响

自古以来,双流都是川中蜀锦的主要产地

尤其到了唐代,蜀锦的织造技艺达到鼎盛

这件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联珠对龙纹绫”

纹样以双层联珠作团窼

窼内是中国特色的对龙主题

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锦织造技艺

背后“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的记载

更是唐代双流地区织锦业兴盛发达的见证

买地券石碑出土于双流黄甲场镇

是古代墓葬中“房产证”一般的存在

记录着墓主人的相关信息与土地概况

买地券不仅反映了宋代时期

双流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而且从碑文“双流县宜城乡,宜城山福地”可见

如今的牧马山在宋代有“宜城山”之美名

现在的黄水黄甲在宋代亦属于宜城乡

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

是清末民初蜀中儒学的代表

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兼备与时俱进的新学功夫

双流人刘咸荥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之一

他精通经史,尤长诗词书画

字体更是遒劲飘逸,有黄庭坚书法的意趣

从刘咸荥的书法作品中

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民国时期

巴蜀文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色

更可以感受到“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文物不仅是一件展示品,更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历史的见证者。

上千年的历史,由文物让虚化实,双流的文脉共鸣与智慧传承,在每一片碎石、每一块玉器、每一尊陶俑身上鲜活起来,“再现”和“言说”着双流历史的枝繁叶茂。

或许,十万年的时间虚化了一些古老的记忆,但延续至今的文化却依旧可遇、可观、可品、可证。

  • 028-60610010
  • 成都市双流区华板路与维新东街交叉口东南方向400米
  • 交通路线
  •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