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资讯/详情
在广都博物馆里的藏品里,有一些造型奇特的陶俑,它们或以人身兽首或以上古传说动物造型,或以巫傩[nuó]展示。
在这里,你能看见许多神奇的形象:威严的雷公鸟、有一条健壮大腿的陶鼓、头上长犄角眼睛像铜铃的陶俑……广都博物馆中的这些奇妙造物,将古代蜀人的幻想艺术具象体现。观摩其中多样、奇异的镇墓兽或祥瑞造型,可以走进蜀地前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灰陶镇墓俑 广都博物馆藏
这些镇墓俑的样子可谓是很“标准”的幻想形象了。他们或尖头尖脑,或身后没尾巴头上有犄角;眼睛有的如米粒,有的如鬣蜥般凸起,还有的大得像铜铃。
△灰陶镇墓俑 广都博物馆藏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象呢?这就要说到古代蜀地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中国传统的巫傩文化了。考古人认为,这些形象很可能是戴着面具的巫傩,在此作镇墓之用。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里写到:“周礼有大傩,汉仪有侲子。要之,虽原始于黄帝,而大抵周之旧制。”也就是说,后世的傩礼、傩俗大多沿袭的是周代傩仪。周代傩仪成为这种祛除瘟疫、灾难习俗的样板。
△灰陶镇墓俑 广都博物馆藏
这些镇墓俑是中国古代墓葬中颇具神秘色彩的随葬品。作为冥器,它们一般置于墓室入口两侧,为墓主人把守墓室、威吓入侵者。考古学上通常将镇墓俑分为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两种类型,有时也合称为镇墓兽俑、镇墓组合、镇墓类俑或镇墓神物。
据目前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镇墓俑的随葬始于春秋战国的楚墓,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朝的发展和演变,形成富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各类镇墓俑。而馆藏的这一组灰陶镇墓俑便是颇具蜀地特色的案例,他们的形象与一些古蜀青铜人头像及面具也有些相似 ,或是有古蜀巫觋的传承。
这尊青灰色的雷公鸟两翼舒展、神色冷峻,背后尾翼大开如同莲台,一副就要展翅高飞的样子,形象怪异中又带着几分庄严。其实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类似的模样,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首鸟身的怪物海妖塞壬、印度神话中的巨型神鸟迦楼罗,还有我们本土传说中的雷公。
△雷公鸟 广都博物馆藏
雷公鸟的形象显然来自中国传说中的雷神,雷神,中国古代神话中司雷之神。《云仙杂记》载:“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传统文化中的雷公形象其实并不固定。在早期,如山海经中的描述大概是龙蛇之形,到了汉代演化出力士形象,再后来渐渐有了我们熟知的鸟嘴、背后生翼的特征。在黑龙江的鄂温克人那里,雷被描绘成一只巨鸟形象,每当它打喷嚏的时候就降下倾盆大雨,雷的声音也就是雷鸟飞翔时翅膀掮动的声音。古代铜鼓上也有被认为是雷神的鸟纹,代表着雷公和鸟两者之间的深度联系。
△敦煌莫高窟第329窟 雷公击鼓
《大汉原陵秘葬经》中记载,墓葬里的观风鸟与方相神并列置于墓室甬道口处,以观风定时,逐鬼去疫。在墓室中放置雷公鸟做陪葬,大约也是作镇墓冥器之用,天雷能毁灭万物、消除邪祟,同时也警告恶人,以保墓室不被盗掘。
又一个怪异却让人觉得眼熟的形象。这件五代双首蛇身黑陶俑,一对人首蛇身置于长方形方座之上,两蛇身交缠成一体,两端各立一人首。左端人首为男像,男带幞头,面目丰满、神态自然,带着微笑正视前方。右端人首为女像,梳独髻于头顶,大包盘髻正中立有“凹”形顶冠。蛇身连肩披衣,胸腹部的横道纹线如同蝮蛇斑纹。
△双首蛇身黑陶俑 广都博物馆藏
这种造型自然是有来由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人首蛇身形象并不是什么罕见事,这种“双人首蛇身”的形象在历史遗存中多次出现过。广东海康元墓就曾出土过一块地砖,砖刻上的图像即为双人首共一蛇身,身体紧贴地面,身体上方刻有“地轴”二字,其作用为墓葬神煞,用于镇墓,护佑墓主不被打扰。
而如馆藏的这类“双人首蛇身俑”,也并不是独有的个例,其实自北齐时起就在墓葬中出现,这种现象在唐代达到鼎盛,并沿用至两宋时期。地轴在北齐时仅见于山东淄博;唐代主要集中出土于山西、河北、天津、辽宁;五代至宋主要发现在四川成都附近地区,浙江、湖北、福建亦零星出土。
△北齐至两宋出现的各类“双人首蛇身俑”
此类俑一般认为同镇墓兽、武士俑相似,为镇墓之用。其外观起源于人祖伏羲、女娲交尾形象,象征着阴阳相合、万物化生、多子多福,本身是一类相当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龙蛇形象在传统意义上还具有神性和神力,它们常被看作同宗,放在墓室里,同时也传达出希望神灵庇佑墓主人生命永恒、飞升仙界的愿望。
这件由一条健壮大腿支撑的陶鼓也算是名物了,光看起来就是要响彻四方的样子。曾亮相央视新春节目,以此推出了场面宏大的鼓乐舞表演。它造型简单又十分独特,一面大鼓、一条人类的腿组合在一起,彰显力量感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艺术感,或许意味着人与创造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陶鼓 广都博物馆藏
我们翻一翻古籍,其实在《大周正乐》中可以找到关于这类怪鼓的记载:“夏后加之以足,谓之足鼓;殷人贯之以柱,谓之柱鼓……后世复殷制建之,谓之建鼓,高六尺六寸。”说明后来建鼓就是从它演化而来,“足”换成了“柱”或者说棍,就成了我们今天更加熟悉的样子。
△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形制
远古时期,鼓主要用于军事,《太平御览·帝王世纪》记载,在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夔”是指鳄鱼,鼓皮之所以选用鳄鱼皮,不仅因为它制成的鼓面耐敲打,还用鳄鱼象征军队的声势壮大。在商代,鼓主要用于祭祀,人们往往通过鼓来表达与上天的联系。到了周代,鼓成为一种乐器,如“鼓琴瑟”,琴瑟演奏前,需要有鼓声作为指引。周天子命专人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建立了管理鼓乐的部门,同时设置了官职为“鼓人”。
在传统音乐文化中,鼓往往是礼乐中最具力量的一部分,看这件陶鼓下强壮的大腿,毫不怀疑要敲出宛如惊雷的鼓声,需要相当的力量。
手机端点击下方即可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BNcgRm_yRmhoi41MaWkYcQ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