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资讯/详情
传说在中国的黄帝时代,已经有了专门生产陶器的职员。有一位叫宁峰子的人擅长烧制陶器,被黄帝委任为“陶正”,此传说见于《列仙传》。又《吕氏春秋》中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之说,“陶正”发明了烧红的泥罐,后人便称之为“陶器”。不过据现在的研究来看,其实中国的制陶历史还要更加久远。
在距今六千到四千年之间,中国陶器就已经较为发达,此阶段先后出现以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彩陶艺术高峰和以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代表的素陶艺术高峰。
△陶罐 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 距今约2万-1万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在我们的蜀地双流,也是自古就和“陶”有着深厚的缘分。四千多年前的广都先民就在此躬耕于田亩,鸡犬相随,制作陶器储物、祭祀,迎来文明的曙光。往后的漫长时光里,这里是南北陶瓷技艺的交汇之地,境内有陶瓷片堆积数米厚的隋唐古窑群遗址,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广都博物馆内收藏着大量古代陶俑、陶器,本地土窑文化和陶艺还一直传延至今。
△商周时期的双流陶器 广都博物馆藏
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双流的河池遗址就出土有大量陶器,代表着古蜀文明的“青春期”,也是双流制陶历史的“青春期”。双流的友宁桥遗址、三官堂遗址等也有丰富的陶器出土,记录着先秦时期发达的双流陶艺。早期的陶器是典型的“抟土为器,寓巧于拙”,简单粗粝,古雅质朴,是一种先民造物的“古拙”之美。
△双流友宁桥遗址出土的陶器 广都博物馆藏
到了陶俑大量出现的汉代,这种古拙的美感依然留存着。但是随着时代进步,陶器创作自然也丰富了起来,造型上、题材上、制作手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背儿女、日常劳作、说唱跳舞等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景都被捏制为陶土的模样。
△生动的双流汉代陶俑 广都博物馆藏
广都博物馆中的一尊汉代灰陶俳优俑是汉代说唱俑的典例,这也是四川陶俑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塑造的是一位专事乐舞、杂耍表演的古代艺人,作为陪葬俑,为地下的逝者延续生前的欢乐。这类陶俑,表达了汉代时期人们追求美好、风趣、豁达的生活态度。在《汉书·徐乐传》中就有形容:“金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帷幄之私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西汉桓宽在史书《盐铁论·散不足》中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可见当时蓄养俳优之风甚盛,而这种人生态度与时代风气又为陶艺创作带来了灵感。
△汉代灰陶俳优俑 广都博物馆藏
丧葬习俗中的陪葬品,又称之为明器,在历史长河里,明器以陶瓷器为最长久、丰富和多样。时间继续前进,陶器陪葬习俗在汉代之后也依然存在,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或者大一统的隋唐时代均有出现,造型和工艺也有了更多花样,如一些动物形象和人类形象结合的奇妙陶俑,宋三彩陶俑则更是以鲜亮的彩绘让人眼前一亮,幽静典雅、沉稳庄重。宋三彩虽为陪葬品,实则也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为我们了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美术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宋三彩拱手武士俑 广都博物馆藏
一处百年传承不改的双流古窑,书写着一本鲜活的双流陶艺史。
永兴的丹土村,有一处官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夯土建筑,因形状似龙俯卧而被称为“同治龙窑”,龙窑通常依山坡而建,窑身斜度产生自然抽力,取代了烟囱的部分功用,最早的龙窑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当前,丹土村的同治龙窑以生产民用陶器和景观陶为主。150多年来窑火不断,传承着四川传统陶瓷烧制技艺,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土村同治龙窑
优秀的传统技艺总归是不能丢弃的。因此,有许多爱好者、陶艺家,以及美术院校师生们慕名而来,在这里设立陶艺基地。在生产机械化工业化的现代,龙窑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陶,窑仓、工坊、茶铺……在这里,尘泥生辉,一切如旧。
△同治龙窑内工作的工人师傅
陶器从日常生活用品逐渐演变为礼器、明器,再到如今成为了提升艺术修养、陶冶情操的手工艺品,“陶情适性,乐乐陶陶”,制陶、赏陶、观陶的艺术已融入人们鲜活的日常。在双流,制陶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今天,或许我们很难确定,自己还保留着四千余年前先民们的多少行为,但至少与“陶”同行会是历史的传承与记忆。
△广都博物馆中各种各样的陶器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脚下丹土,经人捏塑成型,入窑淬炼,上釉着彩,创造了多少精美的陶器,衍生出别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延续至今的制陶活动是对双流民间技艺的保留,也是人们尊崇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古朴之美的历史见证。
手机端点击下方即可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kqSGss35M4qkLUtX-iwK8A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