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物/详情

大藏广都 | 12件文物,讲述“何以双流”

DM_20250103084811_002.png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千多年前,李白用短短数字写尽了蜀国的神秘。这里是曾经的“都广之野”,“灵寿实华,草木所聚”,这里是古蜀文明的起源地,流传着神秘瑰丽的东方传说,这里,是中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重要部分……

如今,我们站在双流的土地上,从广都博物馆回望过去,一眼便可以望见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4500年文化史,2300年建县史。那一件件被时间抚摸过的文物,承载着凝固的历史,也散发着流动的神韵,向世人叙说着“何以双流”。

DM_20250103084811_003.jpg

这组从王家堰遗址出土的石制品

看似只是几块不起眼的小石块

但是却揭开了双流历史的第一篇章

早在十万年前,双流的先民便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他们裁石为器,狩猎采集,迅速开枝散叶

生息繁衍于这片青翠遍野的沃土

文明的曙光,开始照亮远古人类的足迹

DM_20250103084811_004.jpg

质朴无华的石斧

散发着古人类智慧的光芒

透过石斧的棱角,我们看到

双流先民学会了磨制石器,学会了种植耕作

聚落而居,在此地褴褛经营数千年

石斧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种工具

如同文明破晓前的那一抹霞光

劈开了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更是劈开了中华文明的大门

DM_20250103084811_005.jpg

这是一粒来自商周的种子

隐藏着商周时期双流人的食谱

《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

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这些珍贵的碳化植物种子

是商周时期双流地区农业的缩影

证实了四千多年前

先民已经开始种植、食用与储存稻谷

稳定而充沛的食物来源支撑起了庞大的人口

双流成为远古先民生息繁衍的区域

农业的迅速发展为文明兴盛打下了基础

DM_20250103084811_006.jpg

这件高柄豆,由圈足、豆柄、豆盘组成

其柱状形的豆柄为三星堆文化时期典形特征

伴随了人类社会那段“席地而坐”的古蜀历史

高柄豆上部呈盘状,用以盛物

下端的柄拉长,避免人们弯下腰去取食物

古蜀人将盛满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

四川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因源远流长

DM_20250103084811_007.jpg

这件泛着深绿铜锈的战国铜虎纹柳叶形剑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而神采依旧

虎纹的造型代表了巴蜀先民的图腾崇拜

它吸纳了中原王朝先进的铸铜工艺

又与古蜀文化相融合

独特的器形和纹饰诉说着

古蜀青铜文化独树一帜的魅力

DM_20250103084811_008.jpg

公元前127年,西汉王朝在蜀郡设广都县

拉开了双流城市化的序幕

而汉阙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示出了汉代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水平

而作为汉代文化遗存最丰厚的地方

这块双流出土的汉双阙画像砖

仿佛在讲述着“汉开天下”的历史

我们看向其中,以汉阙,观千年

DM_20250103084811_009.jpg

汉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繁荣时期

繁荣的城市经济与手工艺的蓬勃发展

也使广都人民开始用陶塑艺术记录文化氛围

这件东汉舞蹈灰陶俑刻画细腻

似与戚夫人翘袖折腰之舞相似

一颦一笑,一舞一袖

带着我们去感受那个光耀千古,赫赫武功,文治亦足的大汉盛世荣光

DM_20250103084811_010.jpg

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厚葬风气极盛的朝代

多样性的汉代墓葬形式与结构

反映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按照汉代随葬制度的要求

王公大臣的墓前可以放置石马、石虎与石羊

而这件东汉石羊四足卧地,神态肃穆

不仅是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象征

更是代表着古人对黄泉世界安宁吉祥的企盼

DM_20250103084811_011.jpg

鼓是礼乐文明的物质承载者

贯穿从聚落、邦国到国家的演化过程

在中国礼制文明形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件五代十国的脚鼓俑造型非常奇特

一只脚支撑着整个鼓

虽然具体的用途还未知晓

但目光所至,似乎耳边也响起了

那声来自于远古的回响

DM_20250103084811_012.jpg

自古以来,双流都是川中蜀锦的主要产地

尤其到了唐代,蜀锦的织造技艺达到鼎盛

这件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联珠对龙纹绫”

纹样以双层联珠作团窼

窼内是中国特色的对龙主题

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锦织造技艺

背后“双流县,景云元年折调紬绫一匹”的记载

更是唐代双流地区织锦业兴盛发达的见证

DM_20250103084811_013.jpg

买地券石碑出土于双流黄甲场镇

是古代墓葬中“房产证”一般的存在

记录着墓主人的相关信息与土地概况

买地券不仅反映了宋代时期

双流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而且从碑文“双流县宜城乡,宜城山福地”可见

如今的牧马山在宋代有“宜城山”之美名

现在的黄水黄甲在宋代亦属于宜城乡

DM_20250103084811_014.jpg

成都著名的“五老七贤”

是清末民初蜀中儒学的代表

他们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兼备与时俱进的新学功夫

双流人刘咸荥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之一

他精通经史,尤长诗词书画

字体更是遒劲飘逸,有黄庭坚书法的意趣

从刘咸荥的书法作品中

我们得以窥见晚清民国时期

巴蜀文人诗歌创作的内容和特色

更可以感受到“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DM_20250103084811_015.jpg

文物不仅是一件展示品,更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历史的见证者。

上千年的历史,由文物让虚化实,双流的文脉共鸣与智慧传承,在每一片碎石、每一块玉器、每一尊陶俑身上鲜活起来,“再现”和“言说”着双流历史的枝繁叶茂。或许,十万年的时间虚化了一些古老的记忆,但延续至今的文化却依旧可遇、可观、可品、可证。


手机端点击下方即可查看:https://mp.weixin.qq.com/s/n34SAj7CrAGi0lJYJtHS3A

  • 028-60610010
  • 成都市双流区瞿上城路117号广都博物馆
  • 交通路线
  •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