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资讯/详情

中国新年何时来? | 古「岁首」到今「春节」

图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春节文化已突破国界,融入世界文化的多彩画卷之中。寻其渊源,春节的形成与发展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积淀、丰富,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体系。

图片

△记录着欢快节日氛围的汉代抚琴俑

广都博物馆藏

图片

远在上古时期,人们便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自然变化,形成了对季节的认知和祭祀活动。春节最初与“岁首”有关,即一年之始,人们会用猎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尚书·尧典》中记载了“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意味着在先秦时期,人民便开始尊重并遵循上天的指示,制定历法,顺应时节进行农耕和其他活动。此时,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

春节与年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根据考古发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年"、"春"等字的雏形,“年"字在甲骨文中写作"禾"与"人"的组合,表示谷物成熟、收获的周期,这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春"字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表示万物复苏的季节,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形成了以农事周期为基础的时间观念,并开始记录与庆祝重要的时间节点。这种时间观念和庆祝习俗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春节传统。

图片

△春节是古代农耕文明的纪念产物

碳化植物种子 广都博物馆藏

图片

不过春节的日期在先秦时期并不固定因为以哪个月的第一天作为一年之始取决于朝代王姓“王者易姓受命必改正朔”之说直至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将正月定为岁首,也就是新年的由来并对后世历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国社会逐步摆脱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春节作为岁首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朝廷将岁首庆典作为展示君臣之义、巩固统治秩序的重要契机,而民间则将其视为家族团聚、邻里欢聚的美好时节。

唐宋时期,春节庆典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春节习俗与仪式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并形成了诸多新的习俗,如"拜年"、"压岁钱"、"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春节主题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高峰。王安石在其《元日》一诗中生动描绘了当时的春节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表明宋朝人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以此驱邪迎祥瑞。不仅如此,除夕之夜人们还用屠苏草泡制美酒,待元日饮用;家家户户更换桃符,以此恭贺新春。

图片

△欢聚一堂是春节活动的重要部分

东汉宴饮乐舞画像砖 广都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春节的习俗和仪式基本定型,这一时期,春节的庆祝活动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亲情交流,形成了“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传统习俗,清代学者顾禄在其著作《清嘉录》中首次记载了"年夜饭"这一称谓:"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语。名日年夜饭,俗呼合家欢"。书中还详细描述了除夕夜的传统习俗:享用完年夜饭后,"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特别指出守岁的养生功效:"除夕,小儿女终夜不就寝,日守岁,能延年"。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清代除夕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图片

△春节的核心便是阖家团聚

背童俑 广都博物馆藏

图片

当代,春节的习俗和仪式在传承中不断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如电视春晚、网上年货、云拜年等新形式的出现。同时,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图片

△带有蛇元素的东汉画像石棺拓片

广都博物馆藏

对我们来说,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其文化内涵融入当代生活并加以传承。从上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到唐宋时期的繁荣景象,再到当代的创新发展,春节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蛇年新春,广都博物馆祝您智慧如灵蛇,事业如腾龙!愿您在新的一年里,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收获满满的好运、幸福与成功!


  • 028-60610010
  • 成都市双流区瞿上城路117号广都博物馆
  • 交通路线
  •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公众号

订票小程序